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梅派藝術的成形確立與分期

  • 日期:2004-02-26


標題:梅派藝術的成形確立與分期

發佈時間:2004/2/26









文/王安祈





梅派的成形





  「四大名旦」稱譽的由來,始於1927年「順天時報」舉辦的最佳旦行演員票選活動,在這項包括「嗓音、扮相、身段、表情」各項評分的競賽中,梅蘭芳榮膺榜首,「梅派」稱譽的正式確立,就在此時。緊接著1930出訪美國,梅蘭芳聲勢如日中天,載譽歸國後的公演,據看過的觀眾記載,無論嗓音作表扮相,均可謂藝術之顛峰,「梅派」的成熟確立與穩固,一般公認就在1927至1930之間。而流派藝術之形成非在一朝一夕之間,梅氏之走紅也早在此前一段時期,回溯1914梅應邀由北京赴上海演出時,雖因年輕資淺還輪不上唱大軸的機會(當時京劇最重要的行當是老生,梅蘭芳多半唱倒第二或陪頭牌老生王鳳卿唱大軸),但上海之行空前成功,返回北京後,自1915年4月至1916年9月,短短十八個月之間,接連推出七齣新戲,這是梅蘭芳藝術高度提升、聲譽鵲起,奠定自成一家基礎的關鍵時刻;而若將時間軸線拉長,1914至1928之間二十二齣新戲的推出,更是梅氏藝術成熟穩定具有成派條件的重要積澱累進時期。這段期間,梅蘭芳不僅將原本已廣泛流傳的老戲,精雕細琢、重新打造,呈現個人的獨特詮釋,同時更在「梅黨文人」的幫助簇擁下,新編了許多梅氏個人獨有的「專屬劇目」。這些梅氏「私房戲」,不僅其他藝人不敢染指,更在眾家文士的「量身訂製」下,體現了除了梅蘭芳之外無人能及的特殊風格與氣韻。





梅派的風格分期







梅派整體風格可細分為以下幾個時期:




  1. (一) 一開始編演新戲時以「時裝新戲」為主,藝術上追求的是寫實和寫意之間的調和,整體風格還沒有清晰提煉出來。






  2. 大約從1915到1918,也就是「古裝新戲」密集創作時期,《嫦娥奔月》、《黛玉葬花》、《天女散花》、《麻姑獻壽》這幾齣戲體現了共同的特色:「在一般青衣“淡雅端秀”的基礎上,以“清逸空靈”的表演風格追求戲的“詩意”與“仙氣”」。






  3. 1922、1923兩年之間,《霸王別姬》、《西施》、《洛神》三齣梅派經典連續推出(傳統戲《宇宙鋒》的改造完成也在此時),整體風格在「詩意、仙氣“飄逸空靈”的根基之上,更體現出一股特有的 “凝重深沈”以及“華貴氣度”」。






  4. 1928《鳳還巢》一出,則梅派展現出了信筆揮灑、無往不利「觸處生春、悠遊自在」的極高境界。






  5. 1959逝世之前的壓卷之作《穆桂英掛帥》更上層樓,在「簡淡、凝重」之上更透出「磅礡大氣」,梅派藝術最後直如大鵬展翅扶搖直上九霄,境界之高氣派之大無與倫比。



    以下即分就(二)至(五)期風格作簡單的介紹。











梅派藝術分期(之一):清逸空靈







  「清逸空靈」是梅蘭芳年輕時由天生秉賦(容貌、氣質)和舞台鍛鍊(表演藝術和服裝、扮相的創造)以及劇本的要求共同形成的氣韻,清逸出塵的梅蘭芳使得《天女散花》、《黛玉葬花》空靈的氣韻得以高度體現,而戲的「仙氣」與「詩意」又轉過來增添強化了梅先生的氣質。《京劇談往錄三編》記載有位觀眾每次看完《葬花》回去,總是懷著一種莫名的悲感,抑塞、幽怨、鬱悶,心上好似壓著東西似的,沈重得很。這些感受,不僅因為梅先生嗓子好身段美,更因為他能從唱唸做表眉宇之間透出一股黛玉神韻詩人感情。「詩意與仙氣」正是梅派初期的特質。







梅派藝術分期(之二):特有的凝重







  這一階段的梅蘭芳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社會地位、文化視野的增廣,整個人更為沈穩,在詩情畫意之外更添了幾許風華氣度,此時所選演的專屬劇目,穩穩貼合當時的身份,本時期梅先生無論在個人氣質或全劇風格上,都刻意提煉出一股「凝重深沈」的氣韻。《霸王別姬》《宇宙鋒》都以「特有的凝重」為基礎,壓抑、含蓄為特色;《洛神》的形象於「空靈清逸」之外更添「風華氣度」,也更為「持重內斂」;1925的《太真外傳》雖以歌舞為主,不過和天女嫦娥時期不一樣,隨著「凝重、持重」一面的清晰提煉,梅蘭芳的「氣度、氣派」已然穩穩成形,這時期的梅派戲顯然較前一期為「重」,《太真外傳》乃能以「華貴氣度」為審美焦點。同樣的,梅蘭芳把自己在專屬劇目中所鍛鍊培育出的「風華氣度」逐漸轉移投射到傳統戲《貴妃醉酒》身上,通過梅蘭芳的改造,貴妃的形象正一步一步走向風華絕代,堪稱華麗與孤寂的交織。



  同樣以歷史征戰為敘事架構的《西施》,仍是一派簡古淡雅,本具有曲折情節的戲,到了梅派文士手中,也都把故事「淡化」或「抒情化」了。西施被要求捨身報國時,編劇並未試圖挖掘她的內在,入吳之後面對夫差的恩寵,劇本沒有著眼於她與范蠡、夫差的情愛糾葛,全劇對於她的間諜身份也沒有賦予任何具體或曲折的行徑任務,放棄了一切情節上的曲折衝突矛盾,梅派的西施給人的印象是什麼?就是一股『淡雅幽怨』的神情氣韻。從一出場『西施女生長在苧蘿村裡』四句西皮慢板,就要唱出『一派清幽』,吳宮的『佾舞』要在清靈曼妙中不失穩重,表情則要求強顏歡笑中潛藏幽怨,甚至到了吳王伐齊、越國發兵的緊要關頭,一片烽煙四起戰鼓喧囂中,西施的核心唱段仍是一派不食人間煙火,『水殿風來秋氣緊』的唱詞透出的仍是一股「幽靜淳厚」。這就是梅派戲的特質,無論放在怎樣的歷史背景政局紛爭中,梅蘭芳一登場,脫落盡塵囂,古畫中走出的美女,清清泠泠的唱出冷香幽韻,最後在五湖泛舟的煙波浩渺之中結束全劇。《西施》要演的不是歷史政局,吳越爭霸似只是烘托西施清幽之姿的襯影背景,整齣戲的重心就在梅蘭芳氣韻的體現。這戲不像《宇宙鋒》、《霸王別姬》那麼「凝重」,但「清、穩、靜」的「氣度」是其根本。







梅派藝術分期(之三):悠遊自在、觸處生春





  這一階段可以《鳳還巢》為代表。歷經了「飄逸輕靈-→凝重深沈」之後,梅蘭芳暫時不演歷史征戰宮廷大戲,由天上轉折返回人間,著眼於世態人情,新編了一齣尋常百姓婚姻嫁娶的《鳳還巢》。這戲沒有生離死別,也沒有深宮幽怨,要做戲的地方盡在一般家庭人倫或是兒女情懷,唱段也不繁重,但易學而難工,要從平淡中唱出大家閨秀的身份氣質,全賴火候。《鳳還巢》一出,梅派藝術簡直進入白雲在天、隨風舒捲的境界,尋常小事卻處處見出穩重凝練,閨秀女兒卻難掩風華氣度,看似簡易的一齣戲,卻是梅蘭芳「簡→繁→簡」第三階段「簡」的實踐,因為內蘊已然豐厚,從此悠遊自在、觸處生春,梅派藝術進入揮灑自如的極高境界了。







梅派藝術分期(之四):磅礡大氣、登峰造極







  1959逝世之前的壓卷之作《穆桂英掛帥》更上層樓,沒有繁複的新腔,簡單的旋律中卻蘊蓄了深沈的力道,沒有曼妙的舞姿,捧印的身段卻要做到裙不動、鬢不亂,水袖揮灑見力度、印信托舉脆準穩,以靜中有動的方式掀起天風海濤的氣勢,達到「一人演滿台」的效果。這樣的表演法凝聚了梅大師一生的藝術體驗,是梅派菁華的總結集大成,在前時期「特有的凝重」之上更「穩練沈著而健朗剛勁」,將「蒼涼」與「壯氣」融而為一,終以沈穩內斂、不強調激昂外露的「磅礡大氣」作為梅派藝術最後一期登峰造極的最高境界。